大学体育是全校性的通识教育必修课。2007年5月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2012年1月《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课程体育建设的意见 》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在认真贯彻中发[2007]7号基础上,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的要求,发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主要渠道作用,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2014年6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作了更加明确要求;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性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和针对部分学有所长且有余力的学生而确定的,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其中发展目标作为大多数本科学生的努力目标。
(一)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二)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能力,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三)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四)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社会适应目标:行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物。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结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教学师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做以下规定:
(一)一、二年级全学年开设体育课,共计约144学时,每学期1学分。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等的基础上,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等基础上,进行摸底、确定选择的体育项目,根据学生选项需求进行分班分项教学。课程开设的体育项目主要有体能训练、定向运动、篮球、排球、气排球、足球、太极拳、乒乓球、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网球、排舞、花样跳绳、极限飞盘等15项。
二、康复保健体育课。该课程主要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肥胖症)等同学开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体育项目及教学内容主要选择太极拳、传统养生功、基本素质、健康保健知识等。
(三)开设公共选修课。每学期为32学时,计为1学分。主要以提升能力、广泛培养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开设选修课程的项目有走进奥林匹克、运动体适能等。
四、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有理论、实践实训和其它实训三部分组成。理论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理论知识;各项竞赛规则及组织方法;运动健身的基本原理与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养生及保健知识;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与评价;健康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等方面,并将理论部分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可有选择的进行,形式多样,突出理论部分教学的灵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实训部分以各种运动项目的技术学习、技能练习为主,每个项目的课程考核内容比例为20%课堂考勤及课堂表现、30%的身体素质、50%的专项技及专项技能练习。其它实训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在保证掌握2项运动技术技能的基础上突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过程,这一过程的学习内容、锻炼方法、组织形式始终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紧密结合,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紧密结合。尽量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现有教学资源允许情况下,满足学生自主选课和学习愿望(附各运动项目的具体教学内容)。
五、教学组织及手段
体育教学与一般文化课教学相比,它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对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它既有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如体育场地、器材、教室、黑板、模型及图表等,也有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广播、录像、计算机等新型教学设备。结合体育课程社会开放性强、实践性强、动态活动多的特点,多采用精讲、少讲、多练、边讲边练、完整教学与分解教学的方法,突出学生自学、自练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六、课程评价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体育课程的评价采用定量评价(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行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评价为主。学生的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
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50%(考勤10%,课堂表现10%,体质测试成绩30%)和期末专项技术与技能50%。
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七、教学参考教材
[1]刘晨 韩相伟 高岚主编.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
[2]王皋华 张威总主编.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3]张瑞林主编:《体育与健康》,山东大学出版社,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教材。